2018年国家教师教师资格:考前突击教育学(九十三)

来源:山香教育时间:2018-11-02责任编辑:jiameng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第七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态度与品德的实质

()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 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 态度的结构

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

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着态度的认知成分

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作出

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1. 品德的实质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

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2. 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相辅相成的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1)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道德上的表现。

品德的是道德认知。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观

念。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

信念。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

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当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道

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成为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

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①直觉的道德情感,

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②想象的道德情感,

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③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

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

程。道德意志的表现:(1)控制和调节个人的愿望;(2)道德的动机战胜不道德的动机;

(3)对道德情感的自我调节;(4)克服道德行为中的困难。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道德形成的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

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知的外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

手段。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除了品德的心理结构四因素说之外,还有人认为品德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成分。

品德的三因素构成说认为,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

分。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

的评价和判断。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意图和举

止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

164

 

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

意义的行为。)

二、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

,他采用“对偶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行研究。 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发现

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发

展过程。皮亚杰还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他认为,10 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

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10 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

,也就是他律道德;10 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

就是自律道德。

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 ~ 5 )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

(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

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

来判断对错。

(3)可逆性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

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4)公正阶段。 这一阶段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知中脱胎而来的。 他们开始

倾向于主持公正、公平等。

2. 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提

出了他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他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研究,典型的就是用“海

因茨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

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

高的层次发展。

(1)前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②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

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或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定向倾向或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

向或操作与关系)

(2)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包括以下两个阶段:①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或社会

习俗的定向或人际关系与补同的定向);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取

向阶段或秩序和法规定向或权威和社会权利控制的定向)

(3)后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包括以下两个阶段:①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社会法制取向阶段或社

会契约取向阶段);②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或良心或普遍原则

定向或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165

 

根据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1)由于儿童道德判断

和推理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教师对儿童道德思维和行为水平的预期应符合儿童的年

,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有所不同;(2)开展道德两难故事

讨论,用矛盾的观点看待道德情境,有利于儿童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3)按照“加一原

”提升儿童道德推理水平;(4)及时进行道德教育。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