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学习动机(三)

来源:时间:2018-11-10责任编辑:liujunxia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2018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学习动机(三)

知识点六十四: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强化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上广为流传的程序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其教学的心理基础,就是通过强化原则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实现是高级的需要。

三、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

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倾向于选择难度适中的目标和课题。

成就动机水平低的人,倾向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目标和课题。

四、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归因理论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测试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测试其此后的学习动机;学生自我归因未正确,但是很重要;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由班杜拉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一)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1.行为的结果因素是强化。

2.行为的先行因素是人在认识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随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该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1)结果期待是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2)效能期待是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自我效能感),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努力实施该活动。

(二)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

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三)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主要因素)

2.对他人的观察

3.言语劝说

4.情绪和生理状态。

六、自我价值理论

自我价值理论以科温顿为代表。自我价值论是建立在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和维纳的归因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它主要是用来解释学校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的,试图探讨“有的学生为什么不肯努力学习”的问题。

自我价值理论关注人们如何评估自身价值。这个概念和自尊等概念类似。自我价值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当自己的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人类将竭力维护。自我价值理论认为人类将自我接受作为优先的追求。这种保护和防御以建立一个正面自我形象的倾向就是自我价值动机。

在成就目标理论中,阿特金森认为个体成就动机可分为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个维度。在自我价值理论中,阿特金森不再以简单的趋避两极模型来解释,即趋向成功和避免失败位于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采用四象限模型将动机类型划分为四种,亦将学生分为四类。

(1)高驱低避型。这类学生又被称为“成功定向者”或“掌握定向者”。他们对学习具有极高的自我卷入水平,即超越对能力状况和失败状况的考虑,学习是他们快乐的手段,是他们生命的存在方式。他们超脱于教学环境,可适应任何一种教学条件。如陈景润对于数学学习就是如此。

(2)低驱高避型。这类学生又被称为“逃避失败者”,这类学生更看重逃避失败而不是期望成功。他们看起来懒散、不爱学习的背后隐藏着他们强烈的对失败的恐惧,这种恐惧甚至让其须采取逃避的手段。这种防御较多体现在心理层面,如幻想(我希望考试取消)、尽量缩小任务的重要性、为自己失败找借口等。

(3)高驱高避型。具有这种动机形式的人同时受到成功的诱惑和失败的恐惧。这类学生对于大部分没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会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以赢得老师额外的奖励。表面看来很好,但事实上他们严重得受着紧张、冲突等精神困扰。这类人被称作“过度努力者”。为了成功同时又要掩饰自己的努力,他们中就出现了一种“隐讳努力”。

(4)低驱低避型。这类人被称为“失败接受者”。他们不奢望成功,对失败也不感到丝毫恐惧或者羞愧。

七、目标定向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德维克等在社会人之框架的新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一起成就动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即目标定向理论。

(一)不同的能力内隐观

德维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不同的内隐观念。

1.能力实体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能力是稳定的,不可改变的特质。

2.能力增长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能力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控制的,是可以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而增强的。

(二)不同目标定向:表现目标定向和掌握目标定向德维克认为,每个孩子都倾向于特定的能力观。

76

1.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学生,他们倾向于建立表现目标,从而避免被人看不起。他们选择难度较低的任务,以好的成绩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如果加倍努力依然无法成功,会使他们认为自己很无能。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容易形成能力实体观。此类又被称为自我卷入的学习者,因为他们关注的是自己

2.持有能力增长观的学生,他们更多地设置掌握目标并寻求那些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的任务。他们认为进步意味着提高,如果失败,那说明自己还需要更多努力,因此,他们多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因为关心自己是否能掌握任务,此类学生又被称为任务卷入的学习者。

重点例题点拨

1.在归因训练中,老师要求学生尽量尝试“努力归因”,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为在维纳

的成败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 A )。

A.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因素

B.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

C.内部的、稳定的、可控因素

D.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因素

2.李老师坚信自己能教好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这主要反映了他具有较高的教学( D )。

A.认知能力B.监控能力

C.操作能力D.效能感

3.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C )

A.可能选择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D.坚决选择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